2020-03-11 08:15:55來源:360百科
中國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中傳”,位于首都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信息傳播領域行業(yè)特色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國家“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入選高校,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lián)盟發(fā)起單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
學校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yè)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8年更名為北京廣播專科學校。1959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0年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劃轉教育部管理。2002年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校區(qū)東校園(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學院)整體并入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據(jù)2019年11月學校官網(wǎng)顯示,學校占地46.37萬平方米,設有6個學部、21個學院,79個本科專業(yè);擁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yè)碩士類別;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教職工2000余人,雙聘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9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學術資源
截至2012年底,圖書館累計擁有紙本圖書140多萬冊,電子圖書3000多GB,數(shù)據(jù)庫30個。
學術期刊
學校擁有《現(xiàn)代傳播》《現(xiàn)代出版》《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三本CSSCI來源刊物和《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音樂傳播》、《媒介》、《大戲劇論壇》、《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廣告主》等學術刊物,以及《新聞視野》、《新傳時報》(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電視人》(電視學院)、《傳媒工科生》(信息工程學院記者團)、《中傳攻略》等院辦刊物或學生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鑒》、《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tài)年鑒》、《中國廣告作品年鑒》,經(jīng)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學術交流
截至2015年,學校與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
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2009年學校發(fā)起成立了“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lián)盟”,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9所知名傳媒高校加入“聯(lián)盟”。學校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由該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文化傳統(tǒng)
校徽
釋義:中國傳媒大學標志徽由三個分別為紅綠藍顏色的鋼筆尖和三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構成,
外環(huán)上方是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下方是中文校名“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標志徽最早時圖案外圍是三個老式鋼筆的筆尖側面圖,代表用筆書寫的新聞記者;內部圍成一個照相機快門的形狀,代表用圖像表達的攝影專業(yè);整體類似一個發(fā)射塔的造型,代表提供技術支持的通信專業(yè)。文科、藝術、工科,在這個小小的圖案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针m然一直有著細微的調整,但筆尖、快門和發(fā)射塔這三個最基礎的創(chuàng)意卻一直被延續(xù)著。
沿革:1984年秋天,由該校學子鐘誠設計的北京廣播學院校慶30周年紀念印章誕生。
2014年9月16日,中國傳媒大學新?;展疾⒂?,較之原版,新方案雖然略有變動,但原初的創(chuàng)意卻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